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读书心得 >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

时间: 新华 读书心得

写心得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思想,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经验。《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1

我从来没有读过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是第一本,抱着对作者获得那么多大奖的崇拜和怀疑,我一口气读完全书后又看完了电影,就像一个人跑了五千米的长跑后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还是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爽。电影评分很高,拍的也很不错,但跟书比起来,还是弱爆了。电影删掉了书里面的很多情节,估计是限于时间安排。建议有兴趣的同学真的可以看看原著。

首先非常佩服作者的脑洞,天马行空,恣意畅游,无边无际。作者写到了地球之外的太空还存在很多个星球,这些星球上都有生命,而且这些生命不仅繁殖力强,还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威胁。作者想象到地球人不仅在外太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而且坐着飞船来去自如;想象到外太空的失重和各种需要承受的身体压力;想象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就像作者曾去过那生活过一般,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作者的想象又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有扎实的物理和天文学知识,让读者不光是体会到作品的文学性和故事性,更多的是还能够学到一些知识。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天才儿童安德为了拯救人类而出生,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训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打败了虫族,实现了人类的和平。安德从一个普通的天才儿童到最高军事指挥长官的成长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书里一直强调要想让他尽快成长,当上领导,就必须孤立他,学会孤独、寂寞,忍受常人不能忍耐的痛苦。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但只要熬过来了,一切都值得。

安德接受的训练非常人所能承受。不光是身体和大脑的训练,还有心理的承受能力。格拉夫上校对安德的考察从没有间断,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打分。在学校史蒂生欺负他,在家里彼得欺负他,进入战斗学校后由于表现优异也让别人嫉妒。尽管在火蜥蜴战队和野鼠战队先后受到排挤,但安德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脱颖而出,组建了自己的飞龙战队,并且带领一些并不优秀的士兵刻苦训练,最终打败了其他所有战队。而学校也为他一再打破规则,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安德却能见招拆招,一一应对,最终走向辉煌。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2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畅销书,据说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最爱。但我却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能是因为我头一次阅读科幻小说,或许是缺乏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不明白如何去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阅读其他书籍的方式将其看完。因此,我对书中的科幻部分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正如安德在“游戏”中杀光了虫族,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被蒙蔽”,反而能让你得意在从容中不经意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

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

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

我也忘记了安德是靠什么来战胜孤独的。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念?或许是竞争中获得的快感?是什么支持他不放弃,并最终坚持到底?

有很多答案吧。说实在的,我看完这本书也快个把月了。很多都忘记了。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找来看看吧。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3

电影《安德的游戏》让这套小说在国内迅速火了起来。很难说,在电影播出之前,有多少人留意过这套作品。惭愧的是,我也是看完电影之后,才知道“安德的游戏”原来是一套小说。

相比小说,很难去评价电影的好坏。毕竟小说本身有太多内容很难用画面呈现,而电影又相对更接近普通观众。于是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用了讨巧的方式,将书中所有与思想相关的内容都删除了,单单留下游戏与战争这条主线。

《安德的游戏》塑造的是一家当中三个天才儿童的不同人生:老大彼得,智计无双,却偏天性残暴;老二瓦伦蒂,聪慧灵巧,却善良温和;老三安德,是二人的中和。就像瓦伦蒂形容的那样,安德与彼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瓦伦蒂就是硬币。一枚硬币不能只有正面,或者反面,更不能没有材料本身。作者对于三个天才儿童的未来铺设,看上去令人不太舒服,却是最合理的。彼得最后成为了地球的领袖,安德打赢了虫族战争,瓦伦蒂则成为了一名学者。政治、军事、知识,三个人类最看重的东西,体现在了三个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大人没有选择彼得或者瓦伦蒂呢?书中的解释,是彼得过于残暴,不懂善良;瓦伦蒂过于善良,不懂杀戮。只有身为老三的安德,才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如果从政治、军事、知识的方面考量,大人的考虑是没有错的:彼得代表不需要善良的政治,聪明却无法被操控,甚至容易遭受反噬;瓦伦蒂代表知识,聪明却没有行动力,毕竟知识是大脑的工作;而安德则不一样,他的性格是最适合成为操控者的。大人们需要天才儿童去打赢一场星际战争,但他们不希望这个天才拥有太多自主。无论彼得还是瓦伦蒂,他们都会反问为什么,而安德则不会。

当彼得要求瓦伦蒂与他一起操控世界的时候,读者应该明白了:彼得注定是生来领导别人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这是他的天性。

在书中,只有瓦伦蒂是真正自由的。彼得无法控制自己操控别人的渴望,安德无法控制别人操控自己的命运,只有瓦伦蒂明白,她才是那个可以操控别人,而不受影响的人。因而最终,当彼得成为众人目光中的领袖,安德背负死者代言人的责任后,只有瓦伦蒂轻松摆脱操控,自由选择与安德一同离开,去过只属于他们的生活。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4

故事里非常让人感慨的是安德和华伦蒂、彼得的感情。同样都是天才儿童,彼得非常想进战斗学校,但因为性格原因格拉夫上校放弃了彼得而最终选择了年龄很小的安德。彼得的心理天平倾斜了,变得暴躁,狭隘,即使是自己的亲弟弟也不惜一切代价折磨他、欺负他。这跟社会上的很多现象比较像。比如夫妻间、兄弟间、父母与子女间为了各种利益不惜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互相之间的亲情关系,人性的自私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书的结尾,当彼得老的时候,安德最终选择了和彼得和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功过是非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匆匆,最珍贵的是情感。而安德和华伦蒂的感情是最真挚最感人的,也是全书最温情的地方。通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各种争斗和阴谋,安德从头到脚把自己武装了起来,他必须时时处于警戒状态,就是为了对付随时到来的危险。而华伦蒂是他心里最温暖的地方,也只有华伦蒂能在安德一次又一次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安慰他,鼓励他,让他振作起来。她不仅是他的姐姐,更是心灵的寄托,是安德一次比一次强大的最重要的来源。

虽然英雄安德最终取得了胜利,全人类都为之骄傲和自豪,他的名字响遍了整个宇宙。但我却读出了一点点的伤感。伤感的是击败虫族让全人类都免受灭顶之灾的重担却要一个孩子来承担,虽然是天才儿童,他比常人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看,他失去的东西非常多。他得不到哥哥的爱护,取掉监视器以后被同伴欺负,从小离开爸爸妈妈没有了关爱,在战斗学校生活了几年后已跟妈妈完全没有了感情,形同陌路。尽管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他再也回不去地球了,他成了各个国家互相争夺的对象,而这些国家争抢他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想让他成为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他拯救了这些人的生命,等一切威胁都解除以后,这些人却要相互倾轧,只为实现个人那肤浅、丑恶的政治目的。想想真的很伤心。

第三次虫族战争完全是人类自己挑起的,只是为了担心虫族还会再来一次,以免使自己及子孙后代受到灭顶之灾。殊不知虫族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其实很想跟人类和平相处,但因为犯了有前科,又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人类对他们再也不能相信。为了不留后患,人类主动出击,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即是如此。这本书不光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科幻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对我们现在的职场也有一定的启示。职场如战场,形势也是瞬息万变,人人都在寻找有利的一面来保护自己。所以当有了矛盾就需要及时的沟通化解,以免给自己酿成大祸。

读完《安德的游戏》,内心充满了更多对宇宙的兴趣,其他安德系列的书也不会再错过了。喜欢科幻的亲可以作为参考哈。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5

安德作为少年天才救世主,一战功成之后觉得自己是“种族灭绝者”,因为他觉得“胜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而且与虫族之间的战争或许可以通过“对话”避免。其实在两个星际文明的冲突之间,往往是比较残酷的,比如在刘慈欣的三体中,三体舰队想毁灭地球太容易了,因为文明发展等级完全不可同年而语,所以刘慈欣提出了“黑暗森林”的理论——两个彼此陌生的文明遭遇,你最好用全力歼灭对方,否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在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干掉对方,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在科幻界,一直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存在,星际之间是彻底的对立或者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还是可以彼此消除误会和平共处,有着对印第安种族灭绝的殖民罪恶文化阴影的美国人,一般是反殖民文化的,从西部片变种《与狼共舞》到科幻巨制《阿凡达》都是反殖民文化。《安德的游戏》中,地球人类曾经被虫族入侵,于是虫族成了人类永恒的敌人,形成一种天然合理的认识。

书中有个设定很有意思,在“意念”这个层面上,不同文明之间可以交流的。安德在一次心理游戏中,遇到了虫族女王“意念”潜入游戏中试图与他对话。直到虫族灭绝以后,他才彻底领悟游戏中的意象来自虫族文明统治者的“意念”,因此他觉得这一场战争本来可以避免。

当然,这是一种反殖民文化背景下想象出的理想状态。但这里有一个科技发展程度作为前提,即安德的那套心理游戏,这个开放式的游戏为未知的意识形态打开了一扇门,能够让异星文明的“意念”进入,虽然现在还不能实现,但起码小说和电影在表达一种道理,即文明发展程度越高,陌生星际文明之间能够对话的几率越高。影片将这一设定放入,强化了安德成长的痛苦与孤独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本身与科技文明关系的忧虑,在人类的眼中,科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打倒另外一种文明,还是为了自身更高层面的发展?

《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6

小说《安德的游戏》主要讲述的是少年游戏天才被成年人政治利用,赢得了对虫族的战争。电影保留了这部分的主题又强化了安德这个游戏天才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中的孤独感,尤其安德在知道了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真正的目的和计划之后,十分痛苦,在成年人眼中,战争中获得胜利是最重要的,而在安德眼中,“赢得胜利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精灵般纯真亮相的英国童星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演的安德很有说服力,虽然比《雨果》时有了很多少年成长中的青涩气息,但他将清醒、纯粹而勇敢这几种元素融合得很不错。这个时期的少年心思简单直接,全身心投入战争训练中时心无旁骛,而政治阴谋上,人类在少年时期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成年之后的老谋深算,举世无双的少年“救世主”安德的游戏天才被利用。

导演加文胡德十分看重战争前后安德的心理,他对姐姐的`思念、在团队中被另眼看待都强化了他天才的孤独感,同时在保留一个巅峰在望的英雄内心的情怀。在这个不完美的、被利用的救世主背后,影片试图表明,人类最纯粹、敏锐的感知、理解、思考和应变能力是在少年成长时期,而过了这个时期,人类就要学习太多不那么光明的社会斗争经验了,这是人类成长的悲剧。

7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