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范文网 > 心得范文 > 读书心得 >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

时间: 吴泽 读书心得

《灰尘的旅行》又名《细菌世界历险记》,是高士其爷爷的一部科普精选集,先讲述了细菌的身世、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1

《灰尘的旅行》是一本和科学有关的书,他讲述了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到处漂流,他无处不在,处处都有他的行踪。灰尘有大有小,大到肉眼就可以看见;小到用显微镜也观察不到。

灰尘对气象变化也产生了不少影响。他就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没有,他们就没有白云和雨。夏天,它们可以挡住日光,降低气温。

灰尘有天然灰尘和人为灰尘两种。其中有许多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性的。他不但弄脏我们的空气、房屋、衣服、手脸等。他落到车床内部,会使机器的光滑部分磨坏,他停留在气缸里面,会使内燃机的活塞发生阻碍,他还会毁坏我们的工业品,把它变成废品。他危害我们的健康生活,使我们生病。

因此,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能随地吐痰;我们要监督灰尘,不让他乱飞乱窜;我们要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他不再成为祸害,而为人类造福。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2

拿起《灰尘的旅行》这本书,我很好奇。灰尘也可以去旅行吗?

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口气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灰尘是这么的奇妙,它们虽然很小很小,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们在空气中飘荡,随着风儿飞行,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们的行踪,是个货真价实的旅行家。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那么灰尘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山地岩石的碎屑,有的是来自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这些微不足道的灰尘不仅仅有令人生厌的一面,还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呢。

有时它们会把我们的空气弄脏,把房子弄脏,毁坏工业产品;有时也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从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是个呼吸管道的破坏者;而有时它们又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是大地的降温师,能够挡住强烈日光的直接照射。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用高压电流来捕捉灰尘的办法,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无处不在的灰尘不再成为人类的祸害,而为人类造福。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3

在这几个星期,我阅读了《灰尘的旅行》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看,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士其,中国著名科普作家。生于福建省福州市,20岁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幸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不幸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尽管他“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依然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

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

这本书主要讲了,菌儿怎样生存、吃什么、细菌的衣食住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细胞的不死精神》,这个篇章主要讲了,细胞是怎样永生的,并且写了科学家怎么实验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中华民族就跟细胞一样,固有不死精神和潜伏的斗生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呢!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4

说到细菌,我们的一反应就是肮脏,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为什么人们认为所有细菌都是害的呢?因为我们的疾病很多都源于细菌,如:感冒、拉肚子、伤口感染……看了《灰尘的旅行》后,我们会发现细菌并没有那么可怕,有些细菌是对我们人类有益的,或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物。

原来,细菌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还是我们人类离不开的生物,它们有些在水里,有些在土壤里面,有些在人、动物身上。它们虽然身体小巧,但是它们的作用可大了!

在我们喝的美味的酸奶、吃的可口的泡菜中都有乳杆菌的'影子;酵母菌的作用是酿葡萄酒,可是这霉菌也会,所以酵母菌还会发面团;霉菌还会制作酱油、豆腐乳、酸奶等等。

很多人都以为细菌身上一丝不挂,后来经过观察,才知道它们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学名叫“荚膜”,它是由蜡制作而成的。荚膜杆菌”“结核杆菌”和“肺炎球菌”三族穿的衣服特别讲究,很厚,特别容易被我们所认识。

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细菌的特性,也明白了怎么防范有害病菌,科学家们更是一发现病菌就研究对付它们的办法,马上采取各种手段消灭它们,如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发生火灾或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的现场喷洒消毒液,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还有书中提到的高温消毒法,通过把食物加热到一百摄氏度,来达到杀菌的效果。

当然,我们还是不能够大意,一定要注意防范,做好个人卫生,不给细菌以“可趁之机”。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5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正在小区里跑步。忽然看见一群老爷爷坐在亭子里讨论着细菌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细菌世界历险记,灰尘的旅行》。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细菌都是坏的、可恶的,它使我们人类生病,甚至死亡。很多疾病都是可恶的细菌的“杰作”。它还会让农作物枯死,导致人类的饥饿;让花草树木枯萎,使自然界少了一点缤纷。可恶的细菌和我们人类不共戴天、势不两立。

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对细菌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因为我发现细菌也有它的'好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像有的臭豆腐、酸奶、酒都要经过某些细菌或真菌的发酵才能制作成功,不然就会非常难喝。

如果说远一点,就是细菌对土壤的作用了。每一克重的土壤大约有300万至2亿多的细菌,这些土壤里的细菌将无机元素、无机化合物和碳化物氧化后输送给土壤,变成营养或大部分植物的“粮食”。

说得再远点那就是关于清除腐烂物的问题了,腐烂的东西会发出恶臭。如果不进行清理,过上几年或几十年,你再去看那些腐烂之物,就会发现它只剩下原来的一小部分或者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细菌把腐烂之物一点一点地清除了。这样日积月累,大自然的臭气也就减少了很多。

这就是细菌为人类和大自然做出的贡献。

又过了很长时间,我突然明白了,那些使人类生病的细菌又何错之有呢?他们只不过是遵守弱肉强食的规则罢了,而我们人类不一样也杀死、吃掉那些比我们弱的动物吗?难道只有我们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所以这些细菌并没有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抱怨细菌,而是同心协力打败有害细菌,利用细菌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且连细菌都知道团结入侵人的身体,我们人类却不行。那我们岂不是连细菌都不如吗?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要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敌人,还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以偏概全。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6

读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的一生,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成就梦想,智慧创造未来,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灰尘的旅行》。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而漂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我们周围的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野外,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才能够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肉眼可以看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用显微镜也观察不到。

根据检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只有几十粒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一千多粒灰尘;在城市街道上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十万粒以上的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还要多得多。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旅行,对气象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他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没有它们,就没有白云,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它们,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无法降低。这是灰尘在自然界中的功用。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岩石的碎末,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还有人为的灰尘,主要来自烟囱的灰尘,此外还有水泥厂、冶金厂、化工厂、陶瓷厂、纺织厂、面粉厂、石灰窑等,这些都是灰尘的制造场所。还有些灰尘来自植物之家,如花粉、棉絮、柳絮、种子等;有的来自动物之家,如粪便、鸟羽、虫卵等。

有许多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的。它们不但把新鲜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汽车、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皮肤。灰尘里面还夹杂著病菌和病毒,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损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此外,金属的灰尘特别是铅会使人中毒;石灰和水泥的灰尘,会损害我们的肺,又会腐蚀我们的皮肤。在这些情况下,为了抵抗灰尘的进攻,我们必须戴上面具或口罩。最后,灰尘还会引起爆炸,造成严重事故。

我向大家推荐《灰尘的旅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环保、高新科技以及对未来科学技术的畅想。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更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勇敢,也能使我们的心情快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海中吧!

灰尘的旅行读书心得篇7

今天,我又看完了一本书。这本书看起来挺厚,名叫《灰尘的旅行》。

翻开书页,上面的内容是一颗细菌说的话。这个部分把许多在人类角度看似简单到可以忽略的许多事件介绍了出来,既真实又合理,值得读者去思考每一章中“我”的骄傲与苦衷。

在“我”的部分,每一章“我”的语气总是通俗易懂地描述着以前人类科学家与细菌的探究,以及自己的种族中特别的成员。

随着一章章的阅读,“我”用文字推进着“那时候”的一分一秒,世界也为此而等待着,等待着“我”描述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往事。在一些人类因素的事件中,“我”非常值得被同情,可是也非常值得读者沉思:为什么会达到这种程度呢?没有哪些事件会比这更逼真了。

在了解“我”的处境的同时,内容也适当地添加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科学知识,就像一个要点一样,它既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科学知识,也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章节的中心思想,更好地进入下一章。

这本书让我读出了旅行的感觉,更让我了解了细菌。

3817